1、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
(1)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;
(2)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,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;
(3)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,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。
2、新基础教育的四个“还给”
(1)把课堂还给学生,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;
(2)把班级还给学生,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;
(3)把创造还给教师,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;
(4)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,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。
3、课堂教学七条:“双七条”实践“新基础教育”的标尺
(1)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(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,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、多样性与灵活性);
(2)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;
(3)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;
(4)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;
(5)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;
(6)实现学生的“书本世界”与“生活世界”的沟通;
(7)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。
4、班级建设七条
(1)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,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;
(2)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,培养学生的责任感;
(3)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,体现发展的均衡性;
(4)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特色;
(5)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;
(6)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;
(7)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。